出伏后35天,帮助身体适应天地之气变化,

2025/1/7 来源:不详

大家有没有感觉这几天气温没有之前那么高了,而且到了夜晚还有点吹秋风的感觉,白天和晚上温差开始变大了。

这是因为出伏了,长达40天的“三伏”终于从人们的生活中走了出来。从出伏到9月23日(秋分),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、最频繁的时候,也是最凶险的时候。

为什么说它凶险呢?因为这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、波动最频繁。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,早晚凉爽,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所谓“早上凉飕飕,中午热死牛”。

身体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变化,就会出现很多不舒服。

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秋天大自然也是由阳转阴,是个很大的交接点,有各种风邪:

有的人皮肤干燥、嗓子疼。

有的人开始拉肚子,肚子凉凉的。

有的人开始感冒、鼻塞、流鼻涕。

有的人容易头晕、头昏。

有的人开始总也睡不够。

平安度过这35天,主要在于帮助身体适应天地之气的变化,做好这三件事:通、暖、润。

内外皆通

秋收冬藏,秋天的气是往内收的。人身体里好的坏的都往里收,好的气血往内收,很多人会胃口大开,特别容易饿,消化变好。但有的人气血不足,表面上受到涵养的少,皮肤干,掉头发。

不好的垃圾也不怎么排了,往内收,身体就容易堵。昨有个人给我说头昏昏的,其实是气往里收啊,身体不通,顺不下去,浊气就往上走。

痘痘发不出来,消不下去,或者就是头晕、头昏。家里老人心脑血管不好的一定要注意,这阵子人的血压波动大,心脑血管疾病爆发的多。

这时候一定要通,把身体的气机理顺,向内收也没关系,只要身体是通的,向内收,气多了,循环起来,垃圾多也不怕,会代谢掉的。

特别推荐南怀瑾先生的艾灸法。我们人体唯一一个外露的穴就是神阙穴,也就是肚脐,有“命蒂”之称。不要小看这个地方,肚脐会吸收的,肚脐有个孔,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、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。

而灸脐法,就是利用温灸的原理,化解腹部的湿寒,所以这个方法对于体内湿寒重,非常有帮助。

用桂圆肉一颗,花椒六、七颗,加上艾绒一同打烂,晚上睡觉时挑一点,小指甲面那么大,放在肚脐里就行了,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,第二天醒来,你会觉得腹部很暖和,久而久之,身体的湿寒淤堵,都会被这颗小小的肚脐贴化解。

这个方法老年人也可以用,我们的身体是会自我调节的,需要的物质它会吸进去,不需要的就不吸,贴个两三天,一般早上起来口苦的就会发现,嘴巴苦味淡了,肠胃也很舒服。

原理很简单,这三味原料都是偏温热,且都归脾经,能把脾胃的阳气补得妥妥的。我们体内的阳气足了,才有力气把身体各个淤堵点给疏散开。

艾草绝不能错过,它是纯阳之草,驱寒逐湿的效果是古人都认可的,在《本草从新》中,就有记载。

桂圆肉是常吃的,有补心脾、益气血、健脾胃的效果,做成丸子时,记得去核。

花椒是日常烹饪当中常用的一种调料,有温中散寒的作用,凡是温热的东西,都能化解寒凉。

这三味一结合,脾胃的寒气驱散了,阳气提升上去了,自然腹部的淤堵点就通了。

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,说明体内有淤堵:

1.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,腹痛;

2.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长痘;

3.怕冷,经常手脚发凉;

4.腹部凉,经常胃疼;

5.脸部、头发爱出油;

6.睡不好,且舌头两侧齿痕重;

7.痛经,有血块。

具体的制作方法,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做。

材料:桂圆肉、花椒、艾绒按2:1:1的比例,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,桂圆肉(去核)20粒、花椒30克、黄金艾条1根。

制作: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、花椒杆捡出来,将花椒、龙眼肉放入料理机,打碎;把艾条里的艾绒取出,一点点加入料理机,继续搅拌,最终成为可以捏成球的粘合度。晚上睡觉时,把它放到肚脐眼,用医用胶布贴住固定,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取出。

注意:

1.皮肤敏感对胶布过敏,可以用纱布叠好,周围用医用胶布固定,可以减少胶布和皮肤的接触面,如果对胶布很敏感,可以用保鲜膜代替。

2.次日起床就取下来,最迟也要在10点前取下。不要贪心,贴太久反而适得其反。

3.小孩子是纯阳之体,不要贴,以免上火。

4.正在上火的朋友也别贴,如果小孩子体寒非常严重或是我们大人易上火,但又上热下寒,想贴的话就在脚底涌泉的位置也贴上,可以起到引火下行,最好贴三天,停一天。

南怀瑾肚脐贴家庭装送礼艾脐贴气艾草贴淘宝¥69购买

如果觉得自己制作麻烦,也可以购买现成的肚脐贴,艾绒选的是南阳的陈年艾,更适合做艾灸使用,表面还添加了花椒粉,加速身体吸收,胶布也用的无纺棉贴,舒适亲肤,透气性好,同样,也是睡前贴下,第二天早晨拿出即可。

这个通不仅仅是要通身体,还要通环境。出伏以后,气温逐渐降下来,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,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,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。霉菌生活力很强,一般温度在25℃~30℃、湿度在80%以上,并有充足的氧气,便会生长繁殖。

三伏天空调大开,通风次数少,病菌容易聚集室内。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,选个晴朗的日子,把衣物从箱中取出,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。

暖肺排痰

秋主肺,秋天肺气旺盛,很多人说怎么一进秋天我的痰就多了呢?其实是好事,不到秋天,你排不出来,不是你的痰多了,是你身体排出的,被你看见的痰多了。中医有“脾生痰,肺储痰”,肺储痰身体的痰,多会从肺气旺盛的秋季排出来。

别看好些人瘦瘦的,但喉咙就没清澈过,鼻涕和痰都很多,特别是从小咳嗽、咽炎,一着凉就感冒,心里有很多悲伤的事情的人,身体里往往都有很多痰。

肺喜温怕寒,在寒气到来时,往往第一个受伤。寒邪经口鼻犯肺,使肺气不得发散,津液凝结,从而诱发肺气不足,呼吸不畅。

所以要养好肺,第一个就是要注意保暖,防止寒气入肺。口鼻处就是肺的第一道防线,所以如果比较冷,一定要戴口罩。加上现在社会原因,戴口罩不仅仅可以保护肺,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健康。

除了要护好口鼻外,再教你2个动作排痰,这两个动作每天哪怕一个5分钟,都能让你吐出好多痰,免疫力和心情都好了!动则生阳,动一动,暖起来,垃圾就出去了!

拍打云门-中府穴位
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「肺主皮毛」,这是说肺统领全身的皮肤,养好肺,皮肤不会有问题。而云门-中府这两个穴位尤其重要。

云,云雾。门,门户也。云出天气,天气通于肺。穴为手太阴脉气所发,位于胸膺部内应上焦肺气,为肺气出入之门户,故名云门。

中指中焦,府是聚集的意思。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,此穴为中气所聚,又为肺之募穴,藏气结聚之处。肺、脾、胃合气于此穴,所以名为中府。

这两个穴位为什么重要呢?解释一下就是多拍打,不仅能养肺气,还能健脾胃,化掉脾胃的湿气,联通上焦和中焦,令周身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。如果把身体比作天地,就是风调雨顺,能有很好的空气和土壤,滋养植物。皮肤和身体会很清爽。

皮肤不好的人,痰的人,建议每天左右两边各10分钟,坚持两周会有肉眼可见的变化,也会吐出更多的痰。

很多时候,够不到或是想要力度更强一些,建议用拍打板,会感到拍打的地方很快发热。身体通畅了,排毒就只要顺势而为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。比如拍打肘窝,就可以:

硅胶拍打板精选月销量¥29.9¥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

润燥护津

专家介绍说,“出伏”之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,气侯逐渐干燥,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,而中医认为“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,故多酸以强肝木”。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

古代医家提出应对干燥最佳的食疗方为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。就是早上喝盐水,晚上喝糖水。再就是可喝点生津的,酸酸甜甜的水,甘酸化阴,可以喝点蜂蜜水。

另外肺在五色里属白,可以通过多食白色的食物来达到健脾祛湿、补益肺气,比如莲子、山药、茯苓等。

所以出伏后很适合吃这道四神汤,四神汤是一道曾在台湾地区火爆数十年的一味汤品,其主要配方为莲子、茯苓、怀山药、芡实,四道夏秋养物一经组合,不仅可以发挥健脾的基本食效外,另有祛湿和养颜的功能。

而四神汤的基本做法就是准备莲子、茯苓、怀山药、芡实各二十克,洗备用;辅以猪肚、排骨三百克,慢火用砂锅细煨即可。

如果不喜荤腥,就可以替换成素什锦,或再多放一点党参来代替肉的火性即可,其实就算单用食材熬煮不添加其他东西,汤品也属实配得上“香甜软腻”这四个字。

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忙碌,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,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去调制炖品的也不太现实,恰好这款糕能够帮你,快捷、方便、易携带,无论是出门在外、还是办公,来上一块。

这个糕是用糯米、薏苡仁、茯苓、白扁豆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这几种的白色食材做成的。

芡实:健脾祛湿,能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,帮助脾胃运化。

莲子:补益脾胃,祛湿的同时能养心安神。

白扁豆:被称为脾之谷,不仅能祛湿,还特别适合脾胃弱的人。

山药:健脾补气,对肺也不错,肺能调理水的通道,肾主全身水液,脾运化水,所以湿气重如果能调理肺,也可以快速把湿化掉。

茯苓和薏米一定要有,它们一升一降,会让体内的气运作起来

山楂:健胃,有了它,还能行气化瘀。

田陌上糕软糯香甜g/盒(7g*30块)精选月销量¥7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

但光有好的原料还不够,制作工艺也是很重要的,要保证其中的营养不流失,同时还得兼顾口感,找到好的比例搭配。

经过12道工艺,保留了原有食材的营养,进行低温烘焙,咬上一口,充满糯米的清香,软糯香甜,咬上去不同于干掉渣的糕点,这个吃下去也不噎得慌,而且是用的麦芽糖,甜度适中,吃不了太甜的朋友,也可以放心吃。

像是我们偶尔外面聚餐放纵一下,就可以来上一块。如果早上来不及吃早饭,吃两颗垫垫肚子也是不错的。

除了吃之外,一方面少说话,少消耗,嗓子会比较润,另一方面可以叩齿吞津,节约口水,这都是道家养生的功法。

人身与大自然本是一体,亦如一小天地。心为天,肾为地,气循环于天地之间,心性伏下,与肾气交合,《老子》曰:“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”,人的口水是气之所生,犹如清晨的露水,最能滋养润身体。叩齿吞津,就是可以增加好多口水。

叩齿36下

全身放松,舌轻舐上腭(刚好接触上,要放松舌头,不要用力)。

意守金津、玉液两处。

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作顺、逆时针旋转各36次。搅动时要放松舌头,用力要柔和自然,唾液自生。

之后分三次将唾液徐徐咽下。

这也是《道臧·玉轴经》中所载“秋季吐纳健身法”,每天清晨洗漱后,反复30次。秋季坚持此功,有保肺健身之功效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zl/8032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